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

死刑存廢觀點

死刑存廢觀點
20100331

前些日子,法務部長公開表達廢除死刑的立場,並且表示對於目前已經判決確定的死刑犯,在其任內不會執行死刑。

這番宣告,引發社會喧然大波,在總統府及行政院都發表「依法行政」的立場後,法務部長辭職下臺。

就死刑執行與否的層面而言,在目前法律尚有死刑的情形下,依法執行是沒有模糊的空間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就死刑存廢而言,東西方社會因為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,因此有著不一樣的立場和觀點。

目前主張廢除死刑者多強調這是國際潮流,尤其歐洲國家幾乎都廢除死刑。美國則是有些州還保有死刑,有些州已開始廢除死刑。

西方世界是以天主教及基督教為其社會背景。

基督教文化主張上帝造人以及末日審判。是以人沒有判別人罪的權力,只有上帝才能宣判一個人是否有罪。

就像聖經上約翰福音記載的一個故事:

8:3文士和法利賽人、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、叫他站在當中。

8:4就對耶穌說、夫子、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。

8: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、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.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。

8:6他們說這話、乃試探耶穌、要得著告他的把柄。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。

8:7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、耶穌就直起腰來、對他們說、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、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.

8:8於是又彎著腰、用指頭在地上畫字。

8:9他們聽見這話、就從老到少、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.只剩下耶穌一人、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。

8:10耶穌就直起腰來、對他說、婦人、那些人在哪裡呢.沒有人定你的罪麼。

8:11他說、主阿、沒有。耶穌說、我也不定你的罪.去罷.從此不要再犯罪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東方,尤其是中國,是以儒釋道構成主要社會文化背景。

秦末,劉邦入關中,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,殺人者死,傷人及盜抵罪。餘悉除去秦法,諸吏民皆案堵如故。」

這也成為自漢代之後,二千年來的社會基準架構和共識。逐漸凝聚歸納成為一條簡單卻深入民心的通則:「殺人償命,欠債還錢」。

這成為上自帝王官紳,下至百姓婦孺共同認知的「天理」和「王法」。就連打家劫舍的土匪強盜,也是「大不了老子一命抵一命就是了」。



佛教傳入與道教匯流,成為民眾的信仰和心靈支柱。輪迴,因果等觀念,深入人心,成為許多人為人處世的基礎和支柱。

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許許多多的人們相信著,並且一直這樣告訴自己,告誡子孫,撫慰親人。

內在信仰和外在現實社會架構相契和,於是這成為大家所遵循和認知的「公平」與「正義」,「天理」和「公道」。

就像清代四庫全書總修纂官紀曉嵐在其「閱微草堂筆記」中所記載的一篇故事:

余某者老於幕府,司刑名四十餘年。後臥病瀕危,燈月下恍惚似有鬼為厲者,余某慨然曰:「吾存心忠厚,誓不敢妄殺一人,此鬼胡為乎來耶?」

夜夢數人浴血泣曰:「君知刻酷之積怨,不知忠厚亦能積怨也。

夫煢煢孱弱,慘被人戕,就死之時,楚毒萬狀。孤魂飲泣,銜恨九泉,惟望強暴就誅,一申積憤。

而君但見生者之可憫,不見死者之可悲,刀筆舞文,曲相開脫,遂使兇殘漏網,白骨沉冤。

君試設身處地,如君無罪無辜,受人屠割,魂魄有知,旁觀讞是獄者,改重傷為輕,改多傷為少,改理曲為理直,改有心為無心,使君切齒之仇,從容脫械,仍縱橫於人世,君感乎怨乎?

不是之思,而詡詡以縱惡為陰功,被枉死者,不仇君而仇誰乎?」

余某惶怖而寤,以所夢備告其子,回手自撾曰:「吾所見左矣,吾所見左矣。」就枕未安而歿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當然,不管各種宗教都希望人能超脫,當遭逢苦難時不要陷溺其中。

基督教的寬恕,佛教的慈悲,都是伸出柺杖,希望能夠引領人們從苦難中超脫。

但是,當我們口中說著寬恕,說著慈悲時,我們手中伸出的,是給受害者家屬一個支撐的新支柱,還是打碎他們立身之地的棍棒。

失去了心靈的支柱,這些正在承受著苦難的被害者和家屬要拿什麼來支撐自己行走下去?我們能夠承載這些人這些苦這些難嗎?

是以,對於法務部長的言行,有人認為她是爲人權奔走的慈善家,有人卻認為像是聊齋中畫皮的故事,披著寬恕和慈悲的外皮,以被害人及其家屬苦難為血食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橘越淮為枳。

一地有一地的風土民情,社會背景,文化傳承。移植新的樹苗,必然要尊重各地的原生環境,在適切的時機栽植。

不顧水土環境,強植硬栽,是難以生根立基,發芽茁壯的,難以開出美麗的花朵,結出甜美的果實。

沒有留言: